阿里云服务器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教育 香港之窗 2024-07-13 505浏览

【河流地理】高考地理中的河道变迁现象、附河流冲淤专题

在高考地理中,河道变迁是一个较为常见的考点。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改道。黄河改道会导致河口三角洲及附近海岸线的位置发生变化,影响当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分析河道变迁相关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结合具体的案例和情境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还可能会涉及到对地图、图表等资料的解读,以获取有关河道变迁的信息。

1.河道变迁的概念


(1)河道演变 :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影响下河床所发生的变化过程。

(2)广义上: 从河源到河口流经河谷的形成及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

(3)狭义上:近代冲积河床的变化。

河床演变是水流、泥沙、河床相互作用的结果,以泥沙运动作为纽带。

(4)主要的影响因素:地壳运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化作用。

(5)河床演变实质: 泥沙的冲刷、搬运、沉积。

(6)根本原因:输沙不平衡。

2.输沙不平衡


河流河床演变的根本原因是输沙不平衡。 若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输沙能力时,水流不能将上游来沙全部输送走,部分泥沙就将在本河段发生淤积;反之则冲刷。

河床淤高使本河段断面减小,和下游的比降增大、 流速增大, 因而水流输沙能力逐渐增大;上游河段由于受本河段淤积的影响而产生水流受阻而产生的水位升高现象, 水深增大, 比降和流速都将减小, 水流的输沙能力也相应减小。 结果将出现上游来沙量逐渐减少,而本河段的水流输沙能力则逐渐增大, 因而淤积将逐渐停止。

在冲刷和淤积的发展过程中, 河床和水流进行调整, 通过改变河宽、 水深、 比降和床沙组成等使本河段的输沙能力与上游来沙条件相适应, 从而促使冲淤向其平衡方向发展。

3.影响流水与河床相互作用的因素


(1)河段的来水量及其变化情况;

(2)河段的来沙量及其变化情况;

(3)河段的河谷比降;

(4)河段的河床地质地貌情况。

除此之外,植被覆盖率及人类活动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各种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和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

4.河道演变特点的分类


①顺直型河道:平面外形顺直或略弯曲,两岸有交错边滩,纵剖面滩槽相间,其演变特点是浅滩和深槽周期性冲淤变化,边滩不断顺流下移,深槽、浅滩不断转换位置。


顺直型河道中存在着明显的泥沙分选现象,粗颗粒都聚集在浅滩上,深槽的组成物质一般较细。在浅滩段还存在着垂直方向上的泥沙分选,即最粗的颗粒聚集在表层,向深处逐渐变细。


②弯曲型河道:又称蜿蜒型河道。其平面外形弯曲,两个弯道间以直段相连,纵剖面滩槽交替,弯道凹岸为深槽,过渡段为浅滩。其演变特点是弯道凹岸不断崩退,凸岸边滩不断淤涨,曲率越来越大,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发生撇弯甚至自然裁弯取直,老河淤死形成牛轭湖,新河又继续向弯曲发展。


③分汊型河道:平面外形比较顺直、宽浅,江心有一个或多个沙洲,水流分成两股以上汊道,其演变特点是洲滩不断变化,汊道兴衰交替。在这类河型中,洲汊较多,稳定性较弱,冲淤变化迅速的河段常称为游荡型河道。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推荐转发评论留言

欢迎标注来源转载

④游荡型河道


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两岸土质疏松,易于冲刷展宽;水流含沙量大,河床堆积抬高;洪水暴涨暴落,流量变幅大。此外,在山区河流出山口处,山前地形平坦,河面突然放宽,流速急剧减小,泥沙大量淤积,也会形成游荡型河道。

5.高考真题

(2021年湖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关洲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上距三峡坝址约100千米,属于弯曲双分汊河型。关洲岛把关洲河段分为南、北河道。某地理科研团队研究发现,1万年以来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从下部到上部呈现细—粗—细的分布,分别对应了该河段河道变迁的三个阶段。目前,关洲河段南、北岸分别为石质和土质河岸。图1示意关洲河段河道变迁和地貌演化。图2示意关洲河段南、北河道年内流量分流比。


图1


图2

(1)根据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分布特征,指出关洲河段三个阶段的流速变化并分析该河段由单一型河道变为双分汊型河道的过程。(6分)

答案:1.流速变化:慢-快-慢(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


变化过程:(早期。河漫滩地处河湾凹岸,与陆地相连)随着流速加快,长江加剧侵蚀南岸河漫滩,夺车阳河下游河道东流,原河漫滩残余部分形成水下浅滩,长江河道继续南迁,流速减慢,水下浅滩因泥沙沉积出露水面形成江心洲,使此段河道变为双分汊型河道。


(2)研究发现,关洲河段年内流量常出现南、北河道主次变更现象。据此推测关洲河段南、北河道的特征。(4分)


答案:2.北河道相对宽而线,河岸较缓,易于洪水期过水;南河道相对窄而深,河岸较陡,对枯水期进流更有利。


(3)有人认为未来关洲岛会向北相对移动,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答案:3.赞同。长江北岸(凸岸)维续淤积,向南扩展:上游水库蓄水减少洪水对北河道冲刷,北河道淤积大于侵蚀;上游水库蓄水拦沙使南河道冲刷严重,南河道侵蚀大于淤积,岸滩崩塌后退,关洲岛距离长江南岸越来越远。

不赞同。长江南岸为石质河岸,抗侵蚀能力较强:护岸工程建设,稳固长江南岸;上游水库蓄水拦沙,该河段冲淤平衡,关洲岛位置相对稳定;关洲岛南岸为凸岸,不断游积,北岸为凹岸不断蚀退,关洲岛距离长江南岸越来越近。

6.知识扩展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由鱼嘴、宝瓶口、飞沙堰三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地形和水势,实现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功能。



都江堰具体原理如下:

1. 宝瓶口:李冰父子经过实地勘察,决定凿穿玉垒山引水。他们采用火烧水浇的方法(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历时8年凿出了一个宽约20公尺、高约40公尺、长约80公尺的山口,即宝瓶口。宝瓶口是引水口,内江的水经此缺口流入广袤的成都平原。由于宝瓶口的大小有限,在丰水期,内江的水也不会无限制地进入平原,起到了控制水量的作用,就像水龙头掌握着成都平原的命脉。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 鱼嘴分流:选择在岷江由山谷进入成都平原的转弯处,用竹笼垒石投放入江中,堆起江心洲,成为分水堤坝,因其形状像大鱼卧伏江中,分水处为鱼嘴位置,故而得名鱼嘴。鱼嘴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由于玉垒山的影响,内江河道窄且深,外江河床宽且平坦。在旱季,内江河道深,根据弯道动力学规律,六成江水流入内江,四成水流入外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活和灌溉用水;而在汛期水流急时,四成水走内江,六成水走外江,成都平原可以分担部分水量,避免洪涝灾害。这种独特的设计被称为“鱼嘴四六分”。


3. 飞沙堰:位于鱼形堤坝的尾部,是高出河床约2米的坝堰。在枯水期,内江的水量少,水不能漫出堤坝,从而保证内江的水可以百分之百流入成都平原;丰水期时,水位高出堤坝,又可以漫过堤坝排入外江,进一步控制宝瓶口的水量。此外,它还巧妙地运用了弯道环流规律和凹冲凸淤原理,解决了泥沙排放问题。内江入口处河床凹陷,外江入口处河床凸起,水流自然会把沙石冲向凸地的外江,而大部分清澈的表层水则进入内江。同时,当内江水流以巨大的冲击力流到飞沙堰时,会在旁边狭窄的宝瓶口制约下,在飞沙堰附近形成漩涡,水中剩余的沙石大量被漩涡甩出飞沙堰,其余的沙石在飞沙堰对面的回水区凤栖窝沉淀,从而保证了进入宝瓶口的是上层较清澈的江水。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一分为二,其中一条河流引入成都平原,既避免了水势汹涌成灾,又能变害为利,引水灌田,助力农业生产。其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人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治水理念,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伟大奇迹。

冲淤平衡是高考地理中的一个重要考点。
冲淤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河段上游来沙量等于本河段水流挟沙力,下泄的沙量与进入河段的沙量基本保持相等的现象。在高考中,常以区域分布图、剖面图等为背景,考察某一河段或河口海岸地区的冲淤平衡情况。具体问题需要结合题目所给的图文信息及相关地理知识进行分析。


一、河床形态


顺直河道、弯曲河道、分汊河道(游荡型河道)。


二、冲淤原理


当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淤积,河床升高;当上游来沙量小于本河段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冲刷,河床下降。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往往是“你强我弱”,交替进行;流量大时(汛期),侵蚀为主;流量小时(枯水期),以堆积为主。

三、河床演变


河道输沙不平衡是河床演变的根本原因。冲淤作用导致流程方向上河床高程的变化称纵向变形,影响河床的深浅;与水流垂直的水平方向的变形,则称横向变形,影响河床的宽度变化及河流在平面上的摆动。溯源侵蚀使河床变长,下蚀使河床变深,侧蚀河床变宽;堆积使河床变浅,河床变窄。

四、河口河床


河流和潮汐(海浪)的共同影响,两个的强弱“此消彼长”;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枯水期,以潮流、海浪(顶托)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同时也引起了海岸线进退变化。

五、河口海底


汛期,流水作用强时,流入海底泥沙多,海底以淤积为主;枯水期,流水作用弱,流入海底泥沙少,海底以侵蚀为主。

六、河流主要的侵蚀地貌及形成过程


(1)V形谷(峡谷):地壳上升、流水下切侵蚀而成。

(2)峡湾:冰川侵蚀形成谷地;气候变暖,冰川消退;海水入侵淹没谷地,形成峡湾。

(3)曲流(河曲)——一般见于地形平坦的草原地区。

形成过程:地势平缓、河床由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平原上;流速缓慢,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草场茂盛,草根固土作用较强。

(4)曲峡:在早期的古平原上,地势平坦,流速缓慢,侧蚀作用强,形成曲流;后来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时保留了原来的曲流形态。

七、流水堆积地貌形成过程


1.必要条件

(1)堆积物: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差异)。

(2)流速减缓:地形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

(3)沉积环境:可供沉积的空间、地壳抬升(下降)、地形条件、水域环境(海浪、洋流)→沉积环境(沉积空间)。

(4)区域差异:不同位置的堆积物、流速减慢的原因、沉积环境的差异,故堆积地貌形成的位置、形态存在差异。

2.常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

(1)三角洲地貌:


①形成:a.泥沙来源:中上游泥沙来源丰富;b.位置:河流入海口(湖口)处;c.流速降低:地形平坦或沙洲分流;d.水流速度减慢;海水(湖水)顶托;e.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②变化:a.无三角洲形成:泥沙、沿海地形、沉积环境(沉积空间及海水运动或地壳沉降)。

b.三角洲面积增大或减小:泥沙来源;海平面变化→海岸线变迁(三角洲面积增大,海岸线前进,陆地面积增大,海平面下降;三角洲面积减小,海岸线后退,海水倒灌,陆地面积减小,海平面上升)。

c.三角洲延伸方向:海水(洋流)流向。

③影响因素:来沙量的大小;大陆架水下坡度大小;海水顶托作用(潮流作用)。

(2)冲积扇地貌:


①形成:a.河流上游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砾石和泥沙。

b.河流流出山口时,地势变缓,河道变阔,水流速度减慢。

c.河流携带的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沉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②冲积扇的结构特点:

a.从扇顶到扇缘:地势逐渐降低;颗粒逐渐减小;土壤逐渐肥沃。

b.河流补给地下水,地下水埋藏越来越浅,常有泉水出没,地下水资源丰富;不易发生土地盐碱化。

c.水系呈分散状,水流不稳,河道较浅;农业发达,人口、农业主要在边缘地区分布。

(3)沙洲——河流中的岛屿:


①形成:流水的堆积作用;河口处的沙洲还有海水的顶托作用。

②消失:沙洲与泥沙堆积的河岸相连,沙洲消失。

(4)河漫滩:①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一般位于凸岸,堆积。

②洪水期流水携带泥沙堆积,河漫滩被淹没;枯水期裸露。

(5)冲积平原—中下游地区(包括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主要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冲积而成,如华北平原。

3河流堆积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共同点: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活动。

(2)不同点:洪积冲积平原既不旱,也不涝,为农业高产田;河漫滩平原旱涝较为严重,粮食产量不稳定;三角洲地区易出现土地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

香港之窗

香港之窗10000+篇文章

站点 微博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香港之窗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返回列表

拓展阅读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4 by 香港之窗 hk.zjxxinw.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